一个被送进戒网瘾学校,一个痛改前非,两个网瘾少年的不同结局

来源:18183原创

责任编辑:星夜

发布时间:2022-06-22 19:35:17

0

0

在最近的知乎上,两个相邻的热门问答展示了现实的魔幻,一个是父亲抛下网瘾儿子单独骑行两年宣传反网络游戏

一个是公益老师带网瘾学生体验母亲工作让学生回心转意的

有的时候真的很难理解一些为人父母的所作所为,甚至没有一个无血缘关系的老师做的好。

先说一下第一件事中这位父亲的所作所为,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反面教材。

在儿子陈钊最早接触到网络的时候,父亲陈立书忙于挖沙工作,忽略了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。但此时儿子陈钊还有一定的自制力,每天在完成作业后才会玩一到两个小时电脑。

但很明显,这时候家长并没有去和儿子进行交谈沟通,比如鼓励他的自制力,平时多和他聊天,利用正反馈其实在这个阶段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养成定时的习惯。

而后续的一系列事件中,无不展现了这位父亲对儿子恐怖的控制欲。

儿子沉迷网络,所做的应对不是进行沟通,而是直接停电断网,认定他是网瘾。

上学前儿子不愿理发,甚至说出来“剪了头发就不上学”,但父亲的选择依旧是强行把他按在理发店里剪去头发。

儿子因为理发越发不想上学,在车里抱着车座靠背不想下来,父亲和友人把他手指一根根掰开拽下车

儿子回家后反锁了房门睡觉,父亲强行将合页拆掉,把门卸了下来,不允许孩子卧室再安装门锁,直到现在儿子的门依旧是敞开的。

认定儿子有网瘾后,用哄骗儿子去旅游的方式把他带去了心理诊所,同时还烧香拜佛,甚至听从所谓算命先生的话改建新家。

初二儿子再次辍学后,父亲没收了儿子的手机,儿子以绝食对抗,被父亲从楼梯上踢下来。

经历这次事件后,父亲将儿子骗进所谓的戒网瘾学校,在学校里,一个初中的小孩,被安排进行高强度的劳动改造,通过打骂打击孩子的肉体和心灵,强行让孩子写悔过信,通过这种手段伪造孩子变好的假象。而在父亲眼中,这是可以理解的必要手段。

8、把孩子接回来后,孩子的情况更加严重,在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信件中,陈钊这样说道:

我所思念的家,终究只是我心中的那个“家”罢了。

而父亲是如何理解这份信件的呢?他认为是孩子的网瘾严重到分不清现实的家庭和网络的家庭了。

9、在孩子吐露戒网瘾学院的真相后,父亲选择将陈钊再次送进这所学校

10、即便多次辍学,郑钊依旧在最后以300多分的高考成绩收到了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录取通知书,但在父亲眼中,儿子是要考北大清华的。

11、最后,在大学中也经常旷课的陈钊,依旧休学回了家,虽然在家里开的足疗店中帮助父母工作,但因为陈钊不喜欢洗头洗澡,父亲经常说他,慢慢地,他又宅在房间什么也不做了,自此,父子之间的桥梁彻底断开。

可以说,在每一步能够拯救儿子的关键节点,这个父亲都亲手把儿子推向了深渊,从当初的网络沉迷,逐渐发展成了现在严重的心理疾病。父子之间的不理解,也转变成了孩子与家庭之间不可消除的隔阂与矛盾。

而后续,父亲也开始因为网络游戏而变得有些魔怔,在他眼里,网络是让他儿子变成这样的罪魁祸首,于是抛下了妻子和儿子独自骑行大半个中国,花费两年时间在途中宣传网络游戏的危害,呼吁关闭网络,并自诩为“林则徐转世”。

在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:骑行结束回到家里,郑立书把自己一路上最重要的装备——头盔——摆在一楼客厅电视柜显眼的位置上,就像一个战士对待自己的盔甲一样。或许在现在,这位父亲就像沉迷网络的儿子一样,沉迷在自己当大英雄、拯救世界的幻想中。

而第二件事中,一名12岁的学生沉迷游戏同样辍学在家,但在公益老师的帮助下,这位学生被劝说带到了母亲工作的场所,看到母亲在工地里搬钢筋,并亲自体验之后,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艰辛,孩子也成功回到了学校,并下定决心好好学习。

可以说,在相似年级接触到网络的两名孩子,就因为处理方式的不同,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,虽然我们现在不敢断言这份经历能让这个12岁的少年维持多久,但至少他不会再次经历无数次辍学与戒网瘾学校的折磨,那也是拯救了一个少年。

从两位孩子的经历来看,他们其实有着一些相同点,在十几岁的年龄时,父母就需要忙于工作,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,孤独的孩子只能投身于网络寻求慰藉。

所以,我认为,任何教育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陪伴,网络也并不是洪水猛兽,在大多数情况下,它只是一个能让孩子躲在里面逃避现实的盒子。父母要做的,不是去把盒子拆掉、烧掉,而是不让孩子把自己塞进这个盒子。如此这个盒子,也只会成为装工具的盒子。

用户评论

热门游戏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| 加入我们 | 网站地图| 自助投稿